时间:2024-03-22 来源:韦博体育app下载
装甲车诞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但生产的基本工艺相对简单,绝大部分都是在卡车或者轿车的基础上,安装了装甲防护,组合成了“装甲汽车”,能有效的抵挡轻武器攻击,一般来说都会给重要人物乘坐,在他们遭到攻击时,可免受伤害。
到了一战,人们认识到这种车辆的重要性,开始为其安装武器,变成了“装甲战车”,在战斗中能对步兵进行支援,还能和当时笨重,行动缓慢的坦克形成互补,两者能协同作战。
又到了二战,装甲车被各国普遍的使用,尤其是欧洲,装甲车还分为轻型和重型,有的武器搭载了机枪,有的是小口径火炮,还有些甚至是机炮,而且机动性更强,能胜任多种任务。
那本期就来为大家盘点二战时期的23种装甲战车,其中德军装甲战车的设计,是最前卫的。
此型号是德国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装备的一种轻型装甲车,在二战期间作为德军的侦察单位。该车搭载了一台Horch 3.5型发动机,最高时速可达到每小时90公里,凭借该车出色的机动性,深受德军士兵的喜爱。早期型号主要武器是一挺MG34型7.92毫米机枪,后来随着战争的需求,还为该车安装过20毫米机炮、双联高射炮、甚至是反坦克炮,基本上成为了“多用途装甲平台”,设计非常的前卫,具有现代化多用途装甲车的意义。
该车在1937年开始装备,作为德军在二战时期的重型装甲侦察车,装甲厚度6毫米,采用6轮式设计,搭载一台马格鲁斯发动机,上限功率70马力,最高时速每小时70公里。武器部分有一门20毫米厄利孔机炮和一挺MG34机枪。但这种装甲车的越野能力不够,大多数都用在西线的巷战中,所使用的数量较少,后来该型号进行改进。
232型就是231装甲车升级之后的形态,改为了8轮驱动,还替换了一台155马力的水冷式汽油发动机,最高时速能达到每小时90公里,装甲从6毫米增加到15毫米,这种型号在二战期间曾投入到东非战线,也作为重型装甲侦察车,232后来还出现了233衍生型,武器部分改为一门24倍短管火炮,安装在副驾驶的位置,变形为突击炮。
234型是Sd.kfz230系列的最终型号,还有着“美洲狮”霸气的称号,234型诞生在1943年,采用封闭式炮塔,内部主要武器为一门50毫米长管火炮,能发射穿甲弹,可以有效针对当时的轻型坦克,还有一挺7.92毫米同轴机枪。动力方面搭载一台塔特拉103型空冷柴油发动机,上限功率210马力,最高时速每小时80公里,它结合了高机动性与火力。“美洲豹”装甲车的这些特点,也是现代化轮式突击炮的鼻祖。
Sd.kfz250是第一代具有装甲防护的半履带车,在1940年开始装备德军,也作为一种侦察单位,250系列最大的优点就是有较大的空间,除了驾驶员和机枪手外,还能额外乘坐4名步兵,采用半履带驱动,越野通过性也更强。该型号正常的情况下武器只有一挺MG34通用机枪,但在后期为了能满足作战需求,还曾安装过双联高射炮和反坦克炮等武器。
251型作为二战德军的标志性装备之一,该型号在当年装备的数量最多,用途也很广泛,通常情况下是投送步兵的装甲车,武器前后各有一挺MG34或者MG42型机枪,后来该型号出现了不下20个变形车,比如反坦克车、红外线侦察车、电台通讯车、运兵车、迫击炮车和火箭炮车等等,251型在当时的产量在1.6万辆左右。
BA-10是苏联在30年代最先进的重型装甲车,采用了橡胶实心轮胎,并且后面的两排轮子可以拆卸,更换成履带。武器部分使用BT-3快速坦克的炮塔,内置一门45毫米坦克炮,炮塔内部还配有车长周视潜望镜,副驾驶和炮塔的位置上,还各有一挺7.62毫米DT型机枪,火力能比得上当时的一辆轻型坦克。动力方面是一台功率为37千瓦的柴油发动机,最高时速每小时55公里,曾在诺门坎战役中,日军的轻型坦克都不是BA-10装甲车的对手。
BA-64型诞生在40年代,使用GAZ-64轻型吉普车的底盘改进而来,相比BA-10尺寸较小,作为一种轻型侦察装甲车,搭载一台功率为50马力的汽油发动机,最高时速每小时80公里,装甲防护4-15毫米,车身全重2.42吨,武器部分一般会在炮塔中安装一挺SG43型7.62毫米重机枪,或者一支PTRS-41反坦克枪,这种装甲车在二战期间共生产了8174辆,并分为V、B、G、Z、D、E型六种变形车。
BA-20诞生在30年代中期,基于GAZ-M1轿车的底盘改进而来,采用焊接而成的封闭式炮塔,内置一挺DT型7.62毫米机枪,车轮部分采用了实心橡胶轮胎,动力方面采用福特的汽油发动机,最高时速每小时70公里,但BA-20这个型号的装甲车,在当时产量较少,有一小部分援助过给亚洲同盟使用。
日本曾在20年代中期,向英国采购过12辆维克斯M25型装甲车,随后30年代在维克斯的基础上,仿制出了自己的87式装甲车,两者外观高度相似,最大特点是那个硕大的炮塔,但无法旋转,上面带有四个射击孔,一般会带有两挺7.7毫米重机枪,也能够正常的使用大正十一式轻机枪充当车载武器,但87式装甲车的防护性也不是非常到位,最大装甲厚度仅有11毫米,机动性也一般,最高时速每小时为64公里,但这种装甲车,在二战东南亚战线上没有反坦克武器的军队很有优势。
90式是日本的第一种国产轮式装甲车,基于卡车的基本框架设计,车身装甲11毫米,主要武器为三挺7.7毫米风冷式机枪,分别布置在炮塔内部、副驾驶和车身侧面,车舱内部还能乘坐5名士兵,战斗重量6.4吨,搭载了一台汽油发动机,最高时速每小时60公里,但是轮子又窄又小,越野能力很差。
该型号在90式装甲车的基础上设计,仍有采用卡车的底盘,但它最大特点是将轮胎拆除后,能在铁路上行驶,作为一种两用装甲车,武器部分是三挺“歪把子”6.5毫米机枪,炮塔正面和侧面各有一挺,副驾驶的位置上也有一挺,车组成员为四人,其中三个是机枪手,一个是驾驶员。
这种装甲车采用履带驱动,看似像是坦克,却没有坦克的火力和防护,要说它是装甲车,但是又太重了,不过二战日军就把它归类为履带式装甲车,主要装备在骑兵联队担任火力支援单位。武器部分,炮塔内置一挺轻机枪,比如99式或者11式,炮塔下面是主要战斗室,配有一挺13.2毫米重机枪,可发射穿甲弹药。92式搭载一台45马力的汽油发动机,最高时速每小时仅45公里,战斗全重3.5吨,最大装甲厚度仅6毫米。
“灰狗”M8装甲车在二战期间被美国陆军大量采用,由福特生产,从43年到45年,大约生产了8500辆,当年在太平洋和西线装甲车的身影。该车搭载一台JXD直列6缸汽油发动机,上限功率110马力,最高时速每小时90公里。武器部分安装一门M6型37毫米长管战车炮,副武器为一挺7.62毫米M1919系列机枪,炮塔上面还有一挺M2型12.7毫米机枪,可用于防空或平射,但炮塔采用开放式设计,虽然防护性较差,但该车的机动性很强。
M3半履带装甲车在40年代初期被美军采用,其用途就像德军的Sd.kfz.251半履带车一样运送步兵作战,该车搭载了一台160AX型6缸直列汽油发动机,最高时速每小时64公里,车身装甲厚度7-12毫米,武器部分安装一挺12.7毫米M2重机枪。M3也有几种变形车,比如防空车、反坦克车、火箭炮车等,在二战期间美军大量装备,并一直使用到50年代才被淘汰。
T18诞生在40年代初期,无论是防护、火力都达到了当时坦克的标准,采用8x8轮式驱动,最大装甲厚度50毫米,主要武器是一门M1型50毫米战车炮,副武器是一挺7.62毫米M1919型同轴机枪,全车战斗重量26.8吨,最高时速能达到每小时80公里,但这种装甲车美军并没有采用,而是有少量被二战期间的英军,应用到非洲战线“猎鹿犬”中型装甲车(美国)
本期这23种二战装甲车,就为大家盘点到这里,如果你还有哪些不同的想法,请在评论区中表达,想要知道更多,请记得关注,下期继续为大家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