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7 来源:韦博体育投注官网
国家海洋局日前对渤海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做出了认定,认定康菲公司“没有尽到合理审慎作业者的责任”,“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属于责任事故”。
随着本次事故联合调查组专家的描述,看一看康菲公司是如何一步步将溢油这个可怕的海洋梦魇带到我国领海中的。
“渤海油田的油,普遍油质较稠。要开采这种油,就要采取向地层中注水的方式,增加地层压力,石油才能顺利通过油井被‘挤’出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副主任温珍河说。
根据经过有关部门审批的油田开发方案,B23号井应采取分层注水的作业方式。然而,调查组专家们查阅康菲公司作业记录时发现,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油田作业者们并没有遵守这一操作规程。
“我们发现B23号井采取的是笼统的注水方式,同时向各个地层注水。”温珍河说,“有的地层连通性好,有的差一些,压力不均的情况下,造成了地层超压。”而超压的油层边上,恰恰有一个断层,于是巨大压力之下的原油终于找到了出口,通过断层直达海面。
“就好像一个人脑部血管堵了一部分,形成脑血栓,最终脑溢血。”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副司长陈先达说。
康菲公司的作业记录显示,6月2日,B23号井的注水量从3700多桶增加到6000多桶,井内压力却出现了下降。这种不正常的情况出现,作业者理应有所警觉,但高注水量的注水作业却继续维持了七八天。
6月4日,溢油爆发。6月8日,溢油点被发现。“不论出于什么原因,作为国际大型石油企业,这是个非常低级的人为错误。”陈先达评价道。
根据油田开发方案,C平台采用的是世界先进的岩屑回注技术开采石油。相比注水的方式,岩屑回注真正的完成了海洋石油开采零排放、零污染,在全球范围内备受推崇,在我国则是首次使用。在平台上,C25号井就是这样一口岩屑回注井。
C25号井的施工遭遇到了一点“小小的尴尬”,也许是事先的地质调查不够细致,钻头还未到达目标深度,就再也钻不动了。
“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后,康菲公司在未进行论证的前提下,连续两次仓促决定将回注深度上移。”陈先达说,“第二次上移后,回注区域已经很靠近油层。随着岩屑不断回注,油层中出现了一个高压区域。”
值得寻味的是,溢油事故发生前夕,因为嫌采油速度太慢,康菲公司决定在C平台再打一口编号为C20的注水井,进一步增加油层压力,提高采油效率。而根据经核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钻井内用来降低附近地层压力的套管,一定要达到地下350米深度。但在C20号井内,仅仅安装了225米深的套管。
正是这一口被期待用来增加石油产量、却先天不足的C20号井,打穿了C25号井制造出的油层高压区。石油在巨大压力下冲入原本用来注水的C20号井,又从井口喷出,造成了海洋石油开采中最大的灾难——井涌。与此同时,C20号井过浅的套管又导致了套管下部地层承压过高,井内大量石油及泥浆混合物冲破井壁,进入到了海底泥砂层中。
正是这些冲入海底泥砂层的石油,导致了日后C平台附近淅淅沥沥、欲断不断的油花。要等待这些石油从200多米的地层一点点渗漏干净,可以说是遥遥无期。
陈先达说:“作为海洋石油开采的作业者,这些做法的危害性不言而喻,他们完全是出于侥幸心理而为之。”
“康菲公司在这个区域开发已久,自认为经验比较丰富。”温珍河说,“他们都觉得在一个不大的区域内同时下去五六十口井,浅一点的确有利于控制,也比较好操作。就这样懵懵懂懂打了那么多口也没事,大概就觉得这样做是很安全的。”
恰恰就是在康菲自恃经验老到,无视安全准则规范,洋洋自得之时,溢油事故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随着事故原因的逐渐清晰,蓬莱19-3油田中部分钻井和地质断层的关系无法不让专家们感到担心,而接下来康菲公司受命进行的自查结果也证实了专家们的忧虑。整个油田中,明确为“有风险”,以及“无法确定风险”的钻井数量,达到29口之多。
开发方案、环评报告……诸多施工中必须要用到的参数,康菲公司统统抛到了一边。而石油开采过程中严格的施工记录制度,使得要监管这样的行为并非难事。但专家和记者说,大多数监管者觉得这样容易被“抓现行”的错误不会有人去犯,也就普遍未将其作为监管重点。
“估计康菲公司就是觉得你永远都不可能来监管这一些细节,才敢这么做。”一名专家谈到这里,摇了摇头。
据新华社北京9月3日电(记者李延霞胡俊超)国家海洋局2日作出了责令康菲公司执行蓬莱19-3全油田停止回注、停止钻井、停止油气生产作业等决定。对此,中海油3日表示,尊重并将坚决执行国家海洋局的决定,同时将积极推动建立海洋环境生态基金,依法承担对应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