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来源:韦德体育官方下载
原料在上浆前一般要加盐腌渍。但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加盐量标准,而且是众说纷纭。有人对原料的上浆操作进行多次实验,认为1.5 %的用盐量(重量比)在上浆时普遍适用[1];有人专门对上浆虾仁的加盐量进行了试验,认为虾仁上浆的用盐量应为菜肴原料的0.8 %~1.2 %之间[2];此外在原料上浆规格标准中,不同的原料的用盐量差别较大[3],见表1。那么加多少盐才适合呢?要解决这一个问题,首先要明确原料加盐的目的和作用。
原料刀工处理成片、条、丁、丝、粒后,加入食盐腌渍,主要是利用食盐的渗透作用确定菜肴的基本味,行业中称为“入内口”或“码味”。此时,原料处于生鲜状态,食盐的分子量较小,渗透压高,极易渗到原料的内部;而受热成熟的原料,蛋白质凝固变性收缩,使肉表明产生一层蛋白质凝固层,就像一道“屏障”阻碍了调味品进入原料内部,盐分就难以入味。上浆菜肴的咸味来自于腌渍时的加盐量和调味芡汁中的加盐量之和,因此,腌渍调味时的加盐量将会影响最终菜肴的口味。
“上劲”是烹饪行业的俗称,要使原料“上劲”一定要具有四个条件:一是富含蛋白质的动物性原料,富含脂肪的肥膘及富含淀粉的土豆泥、山药泥等均不能上劲;二是原料加工成片、条、丁、丝、粒及花刀块等小型料形和糜状料形,大块形原料不能上劲;三是适宜的加盐量,盐量过低不易上劲,过高则味咸;四是适宜的温度,2 ℃至10 ℃易上劲,超过30 ℃就难上劲。糜状料形的上劲最明显,以鱼肉为例,将鱼肉斩碎,加工成肉糜,添加2 %~3 %的食盐后再搅拌,则肉糜即呈现为高黏度的肉糊,此时,我们说鱼糜“上劲”了。上劲的鱼糜挤成鱼丸入水中受热时,易成型不会散碎。
上浆原料的上劲机理与鱼糜相同,原料在加盐之前,表面松散没有黏性,加盐搅拌片刻后,原料表面黏度增大,即上劲了,这样就提高了原料与浆液的结合能力,有利于上浆,原料在加热烹调时,也不易脱浆。
首先,食盐能够大大减少原料的含水量。如将净鱼肉加工成鱼片、鱼丁、鱼丝或鱼米等料形后,一般要用清水漂洗,以除去色素、臭气、脂肪、血液、残余的皮屑及污物等,使最终的菜肴色泽洁白。在漂洗过程中,鱼肉逐渐吸水膨胀,造成上浆困难,此时可添加少量的食盐,将离子强度调节到0.02~0.05的程度,使鱼肉脱水,挤出部分水分再上浆,原料易吃浆液,并均匀入骨。此方法对于操作大量的原料较为方便,少量的原料也可用干毛巾渍一下,通过外力的作用吸去部分水再上浆处理。
其次,食盐能增加原料的含水量。对禽畜原料加工成丁、丝、条、片等形状后,在上浆时常要加一定量的水,水分子与原料中的亲水官能团发生水合作用,而使水被牢固地吸附在蛋白质上,加入食盐后(低浓度),食盐电离出的Na+、CL-离子吸附在蛋白质分子表面,增加了蛋白质表面的极性基团,这样亲水性官能团与极性基团一起,使蛋白质水化能力大幅度提升,肌肉含水量增多,变得起来,烹制后的成品质感软嫩。
不同生长环境的动物原料,由于肌肉组织架构和水分含量的不同,上浆前的加盐量也有所不同。
鱼肉的水分含量约在80 %左右,其中的大部分是由肌肉组织的保水机构――肌纤维间、肌原纤维间及肌丝间的毛细管力保持着的。加盐的目的是除去浸漂时吸收的过多水分及调味上劲。如果加工成鱼糜的话,不管原料条件、制品的种类、地方的喜好如何,加盐量都应限制在2 %~3 %的范围内[4]。溶解肌原纤维的食盐的最低浓度为2.3 %(相当于鱼肉重的2 %),如在此值以下,则不易上劲;反之,如在3 %以上,则食味受一定的影响。依据上述数据,可以推断,将鱼肉加工成鱼片、鱼丝、鱼丁、鱼米后,其适宜的加盐量应控制在2 %~2.5 %之间,这样既利于上劲,又利于上浆,烹调时与调节芡汁中的盐量一起构成菜肴适宜的咸味。
陆生禽畜肉含水量比水产原料低,腌渍时要加水,加水量以牛肉最多,猪肉其次,鸡肉最少(注:如果原料有浸漂的程序,则不需加水。),关键要控制好加盐量,盐少达不到腌渍目的,也不利于原料吸水致嫩与增加黏性(即“上劲”);盐多味咸,并且强烈的水化作用能剥去蛋白质,会导致脱浆。一般禽畜肉类菜肴的食盐含量大约为2.5 %,因此,腌渍时适宜的加盐量可控制在1.8 %~2.2 %之间。
这类原料不仅含水量大,而且加热后水分容易渗出。加盐量少则不易上劲,原料裹浆不匀,显得松散;放多了,成品受热时容易失水脱浆。表2是在100 g虾仁中投入不同盐量的试验[2]。试验时每次所加淀粉、鸡蛋清、滑油的油量和油温都是相同的,只是用盐量有多有少。得出虾仁的适宜用盐量为0.8 %~1.2 %之间。鲜贝与带子的适宜用盐量也是此标准。市场上出售的加碱浸泡过的虾仁、鲜贝等原料,不仅鲜嫩程度受到破坏,而且含水量太高,一旦受热,这些水就大量溢出,造成粉浆的脱落,使滑油后的原料质量达不到成菜要求,所以要慎用。
禽畜的内脏原料如猪肝、腰子、鸡肫、鸭肫等,多加工成片形或花刀块,其中用于“爆双脆”的肚头和肫仁,要用碱水浸泡,这样会使肚头和肫仁的含水量增大,成菜的口感能达到爽脆鲜嫩的效果。由于猪肝、腰子、鸡肫、肚子等原料水分含量大,用盐腌渍后,加热时易脱水变老,因此可不加盐腌渍,直接用干粉上浆,而其菜肴的味道主要是依靠调味芡汁来把握。同时这类原料要现浆现滑油,由于时间过长,原料要渗水,淀粉易发生沉积,影响加热处理。
综上所述,给上浆原料添加食盐腌渍,不单单是为了调味,还可促进原料“上劲”,调节原料的含水量。加盐量没有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要根据具体原料的特性,灵活掌握,区别对待。
〖1〗周爱东.上浆工艺中影响因素的分析〖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1(2):17~19
〖2〗薛党辰.滑炒技法探析〖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1999(4):47~51
〖3〗王茂山.标准菜谱是厨房科学化生产的依据〖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1999(1):47~49